初唐,是诗歌变革的黎明时分,近体诗应运而生。
它以质朴的文字直抵人心,不依赖典故堆砌,却在题材的拓展、格律的规范与审美情趣的塑造上大胆革新,
为后世诗歌树立了新范式,更如基石般托起了唐代诗歌的瑰丽大厦,深远影响着千年诗坛的发展脉络。
唐代诗人既从《诗经》的纯真、《离骚》的浪漫,以及建安风骨的豪迈中传承精髓,又扎根社会生活,将边塞的苍茫、市井的喧闹、田园的宁静等种种景象化为笔下的诗意。
在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中,盛唐诗歌终于迎来了鼎盛辉煌,绽放出夺目光彩。
下面初唐诗人的一首五律,美不胜收,意境悠远,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,笔触细腻,神韵流转,于黑白浓淡间勾勒出无尽诗意,令人心驰神往,沉醉不知归路。
图片
《凌朝浮江旅思》
马周〔唐代〕
太清上初日,春水送孤舟。
山远疑无树,潮平似不流。
岸花开且落,江鸟没还浮。
羁望伤千里,长歌遣四愁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清晨时分,天空清澈明亮,太阳刚刚升起,碧绿的春水载送着一叶孤舟。
远处的山峦朦胧,让人怀疑那里是否生长着树木;江面平静,潮水仿佛静止不动,没有流淌的迹象。
岸边的花儿有的正在盛开,有的已经凋落,江中的鸟儿时而潜入水中,时而又浮现在水面。
身为旅人,望着这遥远的路途,心中满是伤感,只能吟唱长歌来排遣这浩茫的愁绪。
图片
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乘舟浮江时的所见所感,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绘与深沉的旅思情感抒发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、惆怅与对远方的深切向往。
诗的首联即展现出清晨宁静而广阔的自然景象,初升的太阳与悠悠春水相伴,孤舟漂泊其中;
诗人以“送”字拟人化春水,形象地表现了春水推动孤舟前行的情景,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漂泊与孤独。
颔联写诗人远望山峦,因距离遥远而疑似无树;近观潮水,则因水面平静而看似不流。
这种视觉上的错觉,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幻莫测,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不确定。
颈联颈联转而描写岸边的花朵与江上的鸟儿。岸花时开时落,生命短暂而绚烂;江鸟时没时浮,自由翱翔于天际。
这两句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,既表现了自然生命的律动与变化,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思考。
尾联直抒胸臆,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旅途中的愁绪。
前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;后句则通过“长歌”与“遣愁”的表述,展现了诗人试图以诗歌创作来排解内心愁绪的努力。
整首诗构成一幅闲淡平远的山水画,见此山水花鸟,自然而然地触动诗人久积在心中的困愁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app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